知曉公眾認知差異
打破“信念溝”壁壘
2021年《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表明,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較2020年3月增長8540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0.4%,較2020年3月提升5.9個百分點。社交媒體是當前最大的文化傳播載體。
來源:中國網信網
有人相信,才會有所傳播。“信念溝”這一概念,逐漸出現在學者的視野中。“信念溝”指的是用來表述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在同一問題上存在的信念差異。而這種差異多表現在社交媒體的社群傳播中。
你知道地球的形狀嗎?很多人肯定會脫口而出:當然是球形呀。可以說這是婦孺皆知的常識。但是,就是有小部分人相信地球是扁平的。社交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這部分有著相同信念的群體,他們組建網站、拍攝視頻、搭建網絡社群、不斷自我深化“地球是扁平的”的觀念,并將相反觀念的人隔絕在外。于是,“信念溝”壁壘如此形成了。讓既有信謠者在網絡約定的價值觀傳播模式下不斷接觸謠言,從而形成一種“價值觀”。這類因“信念”聚集的人,其意識形態、生活觀念、知識水平等很難被改變。
了解傳播特點
讓辟謠更有針對性
日常生活中,有關“醋”的謠言,隨處可見。比如:“喝醋能消滅新冠病毒”“喝醋能軟化血管”“房間熏醋能防感冒”“醋和水果可以中和酒精保護肝臟”“神奇‘醋蛋液’包治百病”“草莓泡醋水可保鮮”“花生泡醋營養價值更高”“醋可除甲醛”等,不少人信以為真。
正是因為社群的封閉,讓辟謠工作復雜多變。這種常識性謠言才如同痼疾一般,周期出現。在信與疑的博弈中,網絡謠言的類型不斷翻新。謠言產生原因及傳播特點,為尋找謠言傳播規律提供了依據。
張洪忠教授表示,面對互聯網上充斥的海量信息,公眾是缺乏判斷力的。當公民急于了解真相時,網絡上發布的或是猜測或是故意散布的不實信息就會趁機填補“真空”,欲借不實信息惡搞、發泄或吸睛。
他認為,網絡謠言傳播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越貼近民眾利益越容易引起關注,能引起恐慌或與民眾利益相關的信息更易于傳播,且傳播速度快,傳播面積廣;二是移花接木等手段頻頻使用,信息真假難以辨別;三是冠以專家之名或打著權威機構的旗號混淆視聽;四是生命周期很短,但是部分不實信息會反復出現;五是傳播速度快,傳播面積廣。
注重科學傳播策略
系統搭建辟謠機制
在社交媒體時代,公眾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獲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可以分享和表達自己的觀念,進而構建觀念一致的信息傳播圈。這讓在現實生活中零散的觀念差異在網絡上得以整合,達成共識,形成意見群體。、
張洪忠教授介紹,“網絡巴爾干化”現象,讓網絡分裂為有各懷利益心機的繁多群類,且一個子群的成員幾乎總是利用互聯網傳播或閱讀僅可吸引本子群其他成員的信息或材料。如何讓辟謠有效傳播出去,讓辟謠信息更具有說服力,需注重科學傳播策略。
如何將必要的信息傳遞到一個信息相對隔絕的社群,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張洪忠教授表示:“說服他們,其實是非常復雜的工程。畢竟信謠者所接觸的圈層是多元的,不一定相信辟謠信息。此外,還有心理、社會、網絡社群等諸多因素影響。所以,辟謠是系統的科學,它是基于社會科學、互聯網群體結構研究知識基礎之上的,需要一套科學傳播策略來進行,才能更有針對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