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國家衛健委網站
劃重點了
有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些內容要知道。
謠言篇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院士指出,雖然新型冠狀病毒不是偶然的、散在的疾病,但目前是一個地方爆發,其他地方是散在的,不能說中國爆發。
2.新型冠狀病毒為新型SARS病毒,相似性高達90%?
中國疾控中心辟謠稱,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和MERS冠狀病毒雖同屬于冠狀病毒這一大家族,但基因進化分析顯示它們分屬于不同的亞群分支,它不是SARS,也不是MERS病毒,它們的病毒基因序列差異比較大。
鐘南山也指出,新型冠狀病毒既跟SARS病毒(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不一樣,也跟MERS病毒(中東呼吸綜合征)不一樣,是完全不同性質的一個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現在剛剛開始,同時正在爬坡,所以跟SARS那個時候相比傳染性沒有那么強,毒力也還沒那么大。
3.戴N95口罩才能防護?
北京市疾控發布官方提醒,避免接觸發熱呼吸道感染病人,如需接觸時要佩戴口罩。
鐘南山表示,戴口罩還是有用的。不過并不一定非要戴N95,因為病毒并非單獨存在,而是存在于飛沫里頭。一般外科口罩能夠阻擋大部分粘在飛沫上的病毒,阻止它們進入呼吸道。
據中國疾控中心官網介紹,冠狀病毒是一個大型病毒家族,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冠狀病毒僅感染脊椎動物,與人和動物的多種疾病有關,可引起人和動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經系統疾病。
新型冠狀病毒(nCoV)是一種此前從未在人體中發現的新病毒,武漢的新型病毒被命名為2019-nCoV。
世衛組織官網介紹,加上本次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目前已知感染人的冠狀病毒共有7種,其中4種在人群中較為常見,致病性較低,一般為呼吸道癥狀,類似普通感冒;另外兩種則是大家熟知的MERS病毒(中東呼吸綜合征)和SARS病毒(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
2.新型冠狀病毒是否會在人際間傳播?
鐘南山指出,目前資料顯示,新型冠狀病毒肯定有人傳人的現象。
3.新型冠狀病毒會變異嗎?
新型冠狀病毒是以前從未在人體中發現的冠狀病毒新毒株,針對它的傳播和變異還在監控中。
4.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有哪些癥狀?
據世界衛生組織《針對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造成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處置指南》,新型冠狀病毒的病情可以表現為輕、中、重度。包括單純性感染、輕癥肺炎,重度病情包括重癥肺炎、ARDS(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癥和膿毒性休克。
癥狀表現為發熱、咳嗽、咽痛、鼻塞、乏力、頭痛、肌肉疼痛或不適,另疑似呼吸道感染、嚴重呼吸衰竭等。
5.新型冠狀病毒能治愈嗎?
世界衛生組織已發布了針對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造成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處置指南。
世衛組織認為,目前對于新型冠狀病毒所致疾病沒有特異治療方法。但許多癥狀是可以處理的,因此需根據患者臨床情況進行治療。此外,對感染者的輔助護理可能非常有效。
截至1月20日,全國累計確診新型冠狀病毒201例中,已治愈25例。
6.有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嗎?
據世界衛生組織,針對新疾病,并無現有可用疫苗。
1.除了戴口罩還有哪些防護方法?
北京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要勤洗手,尤其在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時、觸摸過公共設施后、照顧發熱呼吸道感染或嘔吐腹瀉病人后、探訪醫院后、處理被污染的物品以及接觸動物、動物飼料或動物糞便后。
洗手也是世衛組織推薦的主要防護方法之一。推薦洗手場合為:咳嗽或打噴嚏后,照護病人時,制備食品之前、期間和之后,飯前,便后,手臟時,處理動物或動物排泄物后。推薦的洗手方法是:用肥皂和清水或含酒精的洗手液清洗雙手。
醫療衛生機構同時強調,不要隨地吐痰。世衛組織提醒,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或袖口或屈肘將口鼻完全遮住;用過的紙巾立刻扔進密封式垃圾箱內。
2.發燒咳嗽該怎么辦?
北京市疾控中心提醒公眾,要加強鍛煉,規律作息,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同時,不要帶病上班、上課或聚會。
如有發燒、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的癥狀,居家休息,減少外出和旅行,天氣良好時居室多通風。可酌情到發燒門診就診,必要時做核酸檢測。
3.吃東西有何禁忌?
北京市疾控中心提醒,不要食用已經患病的動物及其制品;要從正規渠道購買冰鮮禽肉,食用禽肉蛋奶時要充分煮熟,處理生鮮制品時,器具要生熟分開并及時清洗,避免交叉污染。
世衛組織提醒,處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開;處理生食和熟食之間要洗手。即使在發生疫情的地區,如果肉食在食品制備過程中予以徹底烹飪和妥善處理,也可安全食用。
4.接觸動物有何注意事項?
北京市疾控中心提醒,避免接觸野生禽畜、野生動物及其排泄物和分泌物,避免購買活禽和野生動物;避免前往動物農場和屠宰場、活禽動物交易市場或攤位、野生動物棲息地等場所。必須前往時要做好防護,尤其是職業暴露人群;避免食用野生動物。
世衛組織提醒,接觸動物和動物產品后,用肥皂和清水洗手;避免觸摸眼、鼻、口;避免與生病的動物和變質的肉接觸;避免與市場里的流浪動物、垃圾廢水接觸。
來源:綜合國家衛健委網站、央視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