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在過去的這些日子里,大家已經成功地將社保卡、身份證、結婚證等證件放進手機里。現在,居民戶口簿也有了電子版。
對于網證的出現,大眾紛紛叫好的同時,網絡上也存在著一些疑惑和不實信息。今天我們就來澄清幾個有關電子身份證的認識誤區。
手機丟了,身份證會被冒用?
公安部門表示,電子身份證被冒用可能性極低,同時個人信息安全完全有保障。“電子身份證”從領取到打開、使用都需要通過最先進的生物識別技術的“審核”。用戶首先需要通過“手機密碼+支付寶登錄密碼”打開支付寶,再通過“指紋驗證+刷臉驗證”打開網證二維碼,共四道驗證。而僅支付寶人臉識別技術的準確率就達到了99.99%,被冒用的可能性極低。
再也用不到實體身份證了嗎?
“網證”不能替代實體身份證。有關部門表示:“網證不能替代實體身份證,但基于它易保管、易攜帶、多重密碼保障等特點,網證的使用非常安全,其實能大大降低證件丟失的概率和被人冒用的可能性。”

第三代身份證要來了?可定位?
不靠譜!手機可定位緣于無處不在的網絡基站,如果只是一張簡單的身份證,沒有能源支持,沒有通信網絡,如何實現遠距離定位呢?目前全球還沒有任何一張卡片能夠在沒有通信能力和能源的支持下,實現定位功能。因此,網上流傳的第三代身份證具備的定位功能只是一些沒有技術背景的人的臆想,根本不是第三代身份證可能的功能。
據了解,2004年起,我國正式開始為居民換發內置非接觸式IC卡智能芯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至今,僅有15年。權威人士表示,第三代身份證換發,尚未提上日程,即便換發,也需要一個時間不短的并行過程。
互聯網時代,證件電子化會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各種各樣的方便,但這并不意味著電子證件能夠完全取代實體身份證,過度解讀會讓人誤解,我們需要正確認識證件電子化,理性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