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小學中年級(9~10歲)兒童的媒介使用行為則不再局限于手機,而是初步發展到和成人使用行為相差不多的“小用戶”;初中(13~14歲)時期則不再是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和使用者,還成為傳播者、創造者,其中很多孩子的 數字化技能都超過了父母。
而恰恰與以上數據相反的是,過半的家長卻沒有成為孩子的“數字化好友”。
報告指出,有44.7%的家長沒有在孩子的QQ好友里,55.8%的家長沒有成為孩子的微信好友,62.9%的家長沒有在微博上和孩子加為好友。此外,61.7%的家長沒有為孩子篩選過電子產品上的應用程序。更為重要的是,家長亦沒有成為孩子數字媒介行為習慣的好榜樣,在多數孩子的印象中,爸媽在家最喜歡玩手機,而上網就是玩微信或者網購等。
綜上看來,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海波表示,孩子在沒有約束的情況下上網則會遭受一定程度的風險,表現在三方面,一是不安全,包括個人隱私、網絡交友、網絡欺凌和詐騙等。二是不健康,不良信息、成癮影響學習和視力等。三是不文明,孩子在網絡對罵、傳謠等。
張海波也指出當下大多數家庭在兒童媒介素養教育中容易忽略的問題。他表示,兒童網絡安全教育不只是要防護,還要教會孩子文明上網。“孩子網上對罵、炫富等現象經常發生,稍微不留神,其實孩子就變成了網絡上的’施暴者’。”他說道。
“此外,在傳統的安全教育里,老師或者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還只是停留在身體健康問題上,網絡安全教育目前還是一個空白。” 張海波呼吁,政府教育部門應把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到一個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