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增多,愛思考、會思考、不信謠、不傳謠,主動辟謠應該成為一種共識,遺憾的是,眼下主動辟謠者并不多。個中原因不難理解,有的因為朋友圈中多是親戚、同事、朋友等關系較為親密之人,抹不開面子去戳穿,害怕起爭執、傷和氣;有的將信將疑,對信息的真偽不是很確定,抱著“是真的更好,即使是假的也是善意提醒”的心態不去追究;還有的覺得真與假、是與非并不怎么重要,一看了之。總而言之,缺乏辨明真相的魄力和勇氣,在社交網絡上尋求集體認同感的需求遠遠大于還原事實的沖動,“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使得網上謠言得以快速大面積傳播。
謠言一出,比真相跑得更快。坐等謠言消散只是幻想,就如同防治一場瘟疫,放任泛濫不會讓病人自愈,只有主動制造疫苗、醫治病人才是最好的辦法。近日,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僅22.9%的受訪者會站出來辟謠。事實上,主動辟謠能夠有效減少謠言滋生的機會,避免人們被欺騙,防止引發恐慌情緒。更進一步說,不信謠、不傳謠,主動辟謠,關乎一個人的道德底線、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如果明明知道信息是假的卻不吭聲,讓更多的人受到影響和傷害,即使法律并無禁令,無形中也成為謠言傳播的幫兇。要知道,每一起謠言面前,無論是礙于情面的沉默、對去偽存真的冷漠,還是懶于求證的轉發,都是不負責任的放縱。缺乏對事實真相的敬畏,失去公德心、正義感、責任感,底線就會失守,行為就沒了約束,不自覺地成為造謠者、傳謠者。
謠言傳播得快,與身心浮躁、人云亦云的精神狀態有很大關系。其實,大多數時候主動辟謠沒那么困難,無非是冷靜判斷、獨立思考或是動動手指搜索一下真相,然后告知親朋好友。既要提倡讓謠言止于智者,還要鼓勵讓謠言止于真相公開。主動辟謠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畢竟有些謠言依靠個人能力無法辨別,尤其是突發事件。近幾年正反兩方面的事例證明,政府部門的每一次主動發聲,都成為各類謠言的有力捕手和負面情緒的對沖正能量。不僅如此,從2013年至今,已有45家互聯網企業與媒體加入全國首個辟謠平臺——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發布超過百萬條各類辟謠信息。其實,微信官方可以像推送企業廣告一樣,將辟謠文章在朋友圈推送給相關用戶,尤其是對一些傳播率高、影響力大的謠言主動進行“精準化”辟謠,讓事實真相不錯過最需要抵達的那部分人。
謠言也許無法完全消除,但是,不信謠的多了、辟謠的多了,起哄的就少了;科普的多了,盲從的就少了;理性的多了,“任性”的就少了;澄清的多了,疑惑的就少了,負面影響就少了。